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几乎是所有发达国家学生时代教育的重点,而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却缺乏相应的教育,即使有,也是被扭曲的条条框框,反而束缚了学生们的思维。
在中国大学的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边缘化已经不是最严重的问题了,而是缺乏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下,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主要被安排在了中学阶段。
中学阶段的英文教学仅处于初级水平,所以实际上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都是在语文课上完成的。
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学语文奠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而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误区就在于重视文采远胜于理据。
甚至在以论证说理为核心的议论文文体的评判体系下,遣词造句是否华丽相比有理有据来得更为重要。
2018年广东省区有一位考生在其高考作文《18年与中国一同成长》中写道:
千禧之年来到这个世上,来到这个中国的我,见证了许多许多中国在新世纪写下的篇章,牙牙学语时,杨利伟乘神州探苍穹,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历程;……
至今仍在改变着我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慢慢站起来了:
高铁由输入变为技术、中国标准的全套输出;面对别国的攻击,我们敢于举起铁拳,予以反击。
中国的成长与我的成长何其相似:一路走来,既不泛磕磕碰碰,更多的是繁花似锦、暖阳和风。
这篇考场作文拿到了满分,阅卷人评价:
「这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具有结构清晰,说理缜密,立意深刻等特点。」
如果说考题要求的是抒情文,那这篇文章拿高分不置可否。
然而这是一篇议论文,我只能积极的猜测阅卷人是因为高考阅卷量太大,导致头脑眩晕从而失去了对议论文严谨的说理方式的评判能力。
这段话的结论是中国的成长与我的成长何其相似,而前面所有的部分都是在讲中国国力发展的现象和结果,是如何从前推到这个结论的?
有如此的阅卷评判标准,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中学教育如何能够培育出真正的思维逻辑能力呢?
进入大学之后,情况会好转吗?
然而现实是,大学里对逻辑思维有帮助的写作训练也难寻踪迹。
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在四年里的作业都由百度替他们完成,他们唯一得到的训练是如何高效的使用复制粘贴功能,最终呈现出来的毕业论文也只能是像东北传统名菜一样 — 乱炖。
那么真正的说理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现任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华人教授徐贲老师,多年在美国教授说理之艺。
他在《明亮的对话 — 公共说理十八讲》一书中提到:
美国的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低年级,写作一直是重要的课程,他们学习写作的是何种作文呢?
他们的作文不只是人们一般印象中的写作:
诗歌、故事、游记、书信等等,而且更是一种特定样式的叫作 essay(格式化随笔)的作文。
什么是格式化随笔?
维基上把essay分成了两种,一种是正式(formal),一种是非正式(informal)。
正式essay的特点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严谨,有逻辑的组织架构”;
而非正式essay的特点是“有很强的个人因素,个人风格、经历,有一定的隐私性,等等”。
不难看出,徐贲老师在文章中提到的格式化随笔就是第一种正式essay。
那么这种格式化随笔的基本要求包含哪些?
首先,清晰而有调理的表达观点,村总特定的写作规范,从而有效传递信息及结论。
其次,论证清晰、符合逻辑,理据和说明充分,行文结构严密合理。最后,文献和参考资料的准确罗列。
这种写作训练为学生在大学乃至今后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工作都奠定了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留学生刚到美国上学的时候适应不了美国学校的写作任务要求,经常写好的论文被教授打回重写。
不给出可行解决方案的问题提出者都是耍流氓,所以后半部分的文章会分别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给大家提出解决办法。
练习阅读的方法
· Summerising 总结
· Conceptualising 概念化
· Analysing 分析
· Evaluating 评价
· Applying 应用
总结:提炼出文章的重要信息,一开始可以从逐句笔记开始,慢慢过渡到用一个词概括一个段落,最后到能够提炼出一整篇文章的主题。
概念化:阅读关于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时,在脑子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概念化是为了接下来的分析和评价做准备,只有将不同看法概念化提取出最本质的部分后,才能更好的找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分析和评价:要求我们对于同一件是的不同看法进行优劣势的分析和评价,需要学会更全面的考虑问题。
应用:能把阅读中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