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微信 海拓微信公众号
  • 400-815-8989

就读国际学校,我们追求的“精英教育”究竟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9-16 08:36:32   点击:

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全中国的中高收入家庭比例确实是在不断升高,家长们从孩子还没出生就在考量如何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便有很多人把目光转向了国际教育,走留学这条路,比起在体制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以更包容自主的心态见见更广阔的世界,未必不是更好的选择。且在这些家庭中,中层阶级家庭才是国际教育的主力军,争取为孩子开拓更好的平台和渠道。

这就回到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国际学校?这里边最主要的可能存在两个原因。

1)因为户籍问题,孩子无法在父母工作的城市读高中,只能选择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

2)家长认为体制内应试教育会压抑孩子的天性,追随“西方先进教育”上海外名校出人头地,享受更好的教育与环境,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这里面可能还有个矛盾点就是—— 出国读书更好上大学上名校。

 

这个矛盾点衍化成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就会理解为,读了国际学校即接受了“精英教育”。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基本可以分为两个分支,一个是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大众教育体系,一个是以私立学校为核心的精英教育,前者保证基础和公平,后者则满足更高或更个性化的需求,可以说是两套内容。

一般来说,公办学校的教育体系下,只是为了满足普罗大众对教育的需求,学生家庭背景往往底层化,学校管理相对轻松,没有严苛的学业要求,这类学校确实轻松,没什么负担,但是与精英教育确实没什么关系。

当然并不是私立就意味着精英,私立学校也有很差的。当然最核心的教育资源自然是掌握在那些少数优秀私立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往往出身富裕,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非常严格,学业成绩达到优异之外,学生的课外活动、体育运动、项目参与,乃至性格、思维、格局养成都在学校的管理范畴中。私立学校的精英体系,是系统化、个性化、全方位的,集合各方优秀的教师团队、培养团队、管理规划团队资源,以最高标准培养。当然,少数优秀公办学校也能出精英,但前提是,家庭结构本身区别于大部分公立学校,处于中高层,学生本身天赋高、自律性强、自我意识和约束力强。哪里都不缺优秀的人才,只是优越的环境更容易出精英。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精英教育本质大体相同,大家对“精英”的客观评价出入并不大

1)成绩是基础。虽然不能以成绩至高论盖棺定论,但从全世界学生的横向比较,成绩是第一门槛,是在弱化个人社会属性的阶段,最直观展示学生能力的指标。例如英国著名男校,伊顿公学2018年的A-Level考试成绩数据,A*学生占比高达38%,全A学生占比高达76%,这已经达到了牛剑的入学要求。

2)自我约束的力量。与大家传统的印象不同,英美优秀私立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规范要求非常严格,不仅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教养,还要训练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课业紧张程度和应试压力上看,西方教育确实不及中国教育。然而中国教育体系下的孩子,更多是家长和老师双重压力下的被迫自律,而在西方素质教育下,学生需要完成的课业指标并不比国内轻松,但是没有老师紧锣密鼓的敲打,学生如何高标准完成这些内容,关键就在于自律。实际上,精英与非精英的区别也就在此。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2018届哈佛新生调查表明,高达56.4%的人很少或不使用Twitter,80.5%的人很少或不使用Facebook。

3)视野 & 格局 & 内动力 & 领导力。如今的很多学生只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考试和日常生活,缺乏时间和主动性去思考周围、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培养精英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打造国际视野与格局,对全球经济、社会、文化能有自己的概念和见地,学会分析社会重要事件,学习领袖精神,学会批判性辩证思考,对他人和社会拥有关怀心。此为我们所谓的内动力,就是站在不一样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开阔思路。


综上所述,盲目地就认为西方教育好,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首先是要对任何一种教育体系有一个全面、真切的了解和认知,不听信误导,结合孩子的发展路径,才可能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家长们心里也是存在很大的矛盾,既想要孩子自由快乐,还想要孩子出人头地,那我可以说国际教育是一条路,但不是捷径,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这份辛苦都是免不了的。能读世界名校成为精英的,必定是经历过常人无法体会的艰辛和努力,甚至更甚于国内公立体制内的学生。同时,也是多方努力的结果,不仅要优秀的教育资源,完善的教育路径和规划,更要家长的思维和眼光跟得上节奏。